Sort by
Sort by

雀巢带领云南咖农走上致富路——《湖北日报》

雀巢带领云南咖农走上致富路雀巢带领云南咖农走上致富路

《湖北日报》熊星星

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”,也许来自欧洲的雀巢人并未听过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,却深知双赢、共富才是谋求长远发展之道。

从1988年雀巢考虑在中国寻找适宜的咖啡原料供应地起,至今20年过去了,大家惊讶地发现一个变化——中国这个几乎不生产小粒种咖啡豆的国家,如今在云南竟拥有一处咖啡豆采购基地。

每年咖啡收获期,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采购商都会不远万里聚集到此地,只为抢购这里优质的小粒种咖啡。约9万户农户从事咖啡种植,生活水平改善,纷纷住上砖瓦房。

咖啡=富裕

今年3月份,记者走进云南普洱市农民鄢文勇的家里,他正愉快地和亲戚们边吃饭边聊天,“刚忙完这一季的收果期,有空了,就请来亲戚朋友一起聚聚”。

谈起去年的收入,鄢文勇脸上满是笑容地告诉记者,家里种了40亩咖啡地,一年下来的纯利润约有15万元。“去年底,咖啡豆价格涨至30多元/公斤,今年还在涨,估计每亩的利润可以再增加1000元”,他说,家里从1997年开始放弃种香蕉,改以种咖啡为主,这些年眼看其价格从最初的6-10元/公斤持续上涨至目前35元的历史最高位。

据了解,鄢文勇所在的这个寨子共有80多户人家,每家都和他一样以种咖啡为主。各家另外还少量种些茶叶,田地则干脆出租给外地人种植香蕉。记者看到,这里几乎家家都是两层的楼房,屋内家用电器一应俱全。在各家各户院子的晒场上,则满是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咖啡豆。

说起现在越来越富裕的生活,鄢文勇有些不好意思了,他说,其实现在当地很多村的农民都靠种咖啡改善了生活,“有的人花费十多万元重新建了栋新楼房,还买了小轿车”,鄢文勇也有自己的目标,他想再多种些咖啡树,准备也买辆车开。

在多年前,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。

普洱,是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边陲小市,这里因为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而名扬海内外。在国内,让它闻名的因素有两点:一是普洱茶,二是贫困。普洱有多个国家级贫困县,人均年收入仅860元。

转机起源于1988年。当时,雀巢公司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,调查发现中国几乎不生产小粒种咖啡豆。秉承“公司在任何国家活动,必须符合当地利益才能发展可持续业务”的企业经营理念,雀巢开始在云南通过政府帮助,推广种植小粒种咖啡。  

1989年,雀巢与当地政府签订了一个长达14年的协议,并在这份协议中承诺:雀巢按照美国现货市场的价格收购咖啡,保障农民利益,上不封顶,下设最低收购价格,同时雀巢提供技术人员、种苗甚至免息农具贷款。不久,雀巢首任“咖啡先生”包德(( John Pater)就漂洋过海来到云南。随后近20年的时间里,五任外籍经理相继扎根在这里,他们朝夕与咖啡、咖农们相处在一起。

咖啡=雀巢
比利时人邬特先生(Wouter De Smet)的博客十分有趣。

“2010年6月8日——我到中国来工作已五年了。刚开始时,人们对我这个高个子的外国人相当感兴趣,可现在已没人再会感到惊奇……我的工作就是爬山,爬上那些种满了咖啡树的山,一遍又一遍地爬,甚至于有时我会想,这里的人现在是不是觉得所有外国人都只对咖啡感兴趣?我这个想法是有缘由的,从我的许多昵称便可见一斑:雀巢咖啡、咖啡先生、老外咖啡,我至今还没碰到一个知道我真正名字的人。”

邬特先生是雀巢公司现任咖啡农业部经理,他的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:开发更适宜在云南种植的咖啡品种(在雀巢自己的示范农场)、为农民免费进行种植培训(在不同的村庄和农户家中)。工作的时间越长,他越觉得,在当地人心中,咖啡=雀巢。

概念源自于切身感受。在当地咖农们来看,引导他们开始规范种植咖啡的,是雀巢的咖啡先生;无偿教授他们种植技术的,是雀巢的农艺师;收购他们的咖啡豆带来富裕的,是雀巢公司。

这与20年来雀巢的五任“咖啡先生”长期栖息云南,全心布道咖啡知识紧密相关。
据介绍,五任“老外”,同任咖啡农业部外籍经理。第一任包德先生,他在云南寻找到了适宜种植咖啡的区域,并研发播种方法。

第二任范士良先生(Hans Fessler),开始推广咖啡种植。第三任王道夫(Marrten Warnderff),则致力于培训技术人员。第四任杨迪迈(Jan De Smet),也就是邬特的父亲,他则是雀巢在云南“以小型农户合作为主”咖啡收购模式的直接推动者。


以前,雀巢在云南的咖啡生意多与较大型的咖啡供应商、贸易公司等接洽。在任期内,杨迪迈坚持把雀巢办公室从昆明搬迁至普洱,以便直接收购当地小农户的咖啡豆。

一方面,他目睹了云南山村中拥有不到20亩地的小农无处卖咖啡,只能依赖于中间商,而后者往往控制价格,使小农户的利益受损,从而导致雀巢在普洱扩大咖啡种植面积的努力受阻;同时,直接与农民建立牢固的买卖关系,不但能对他们的种植质量加以控制和提高,还能提高农民的收入。雀巢认为,这是双赢。

今天的雀巢,并未过多依赖当地农场或大型中间商,而是直接把钱交到农民手上。2009年,雀巢在普洱有98%的供应商是咖啡种植户而非咖啡中间商,其中80%是土地在50亩以下的小型农户。雀巢希望这一模式还将继续扩大。

无需契约,亲如家人
华洪林是云南普洱第一批种植咖啡的农户,目前已拥有50亩咖啡地。他有条有理地算了这么一笔帐:种玉米,每亩产150公斤,每公斤售价1.3-1.4元,一亩地收入200元。咖啡每亩产120-150公斤,这几年最高收购价是36元,最低时9.5元,平均价19元,扣除人工、施肥,每亩收入2500元。”现在华洪林自己花近两万元购置了脱皮机,还自建发酵池、晾晒场,有一辆专门的咖啡运货车。种咖啡让他首尝致富甜头。

在当地农民眼里,种咖啡不仅能致富,还富得有保障。从1992年雀巢农业部正式迁到了思茅起,公司的五任咖啡先生就与中国本土的农艺师们一起,向当地农民传授水土流失控制、环保、病虫害防治以及高产优产技术。

入驻云南近20年,雀巢成立咖啡农业服务部,建立占地64公顷的实验示范农场,并培训了数以千计的当地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。早年间,当地农民种粮都是原始粗放型,产量低,收入少。而种咖啡让农民学会了标准化管理。

“为何我家咖啡苗总长不大?”、“为何我的咖啡豆长得不饱满?”……农民在种植咖啡的过程中,会向雀巢的农业专家提出种种疑问。自雀巢本部的农艺师长期驻守在云南,每星期两次往返于西双版纳的农场和思茅之间,实地传授农民咖啡种植技术,农民的疑问一向都能得到迅速良好的解答。

无偿提供实践经验、种植技术的同时,雀巢的咖啡先生们往往还要主动去“自找苦吃”。
普洱大开河村农民王忠学和他的很多邻居们一样,对种植咖啡能赚钱一直半信半疑,时任雀巢咖啡农业部外籍经理的杨迪迈发现,农民们虽不易接受新事物,但他们很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。

于是杨迪迈想到了办法,他再三邀请王忠学前往雀巢农场参观。在农场,王忠学看到了技术人员播种、施肥、灌溉的要诀,学会了最佳晾晒加工方式,掌握了如何让咖啡豆达到“最佳状态”卖个好价,于是心中有了底。三年后,咖啡树结出第一轮红艳艳的果实,王忠学初尝喜悦,随后逐年增加种植面积。今年,王忠学的咖啡种植面积达68亩,他所在的大开河村现更是当地有名的“咖啡村”。

虽然当年雀巢曾和农民间拟定过一份最低收购价合约,现在已无需任何契约约束,农民们都会纷纷将自己的咖啡豆送来雀巢。咖农们已有普遍共识:进入雀巢公司收购系统虽难,颗粒形状、干燥程度稍有问题,都会遭拒,但雀巢给出的收购价是最高的。

现在,农民们以自己的咖啡豆能进入“雀巢体系”为荣,为此,他们愿意不断和雀巢农业专家交流,通过改进种植以及晾晒环节,提高咖啡豆质量,把自己最好的咖啡豆卖给雀巢。

“雀巢的价格合理,而且给我们现款,一般10天之内肯定到款,质量特别好的还有奖励。”今年3月份的咖啡收获季,雀巢收购站的院子里排出长队,满是前来送货的车辆。

邬特初来云南时,曾在一次乡间拜访时,亲眼看见农民蹲在田间哭泣,因为偏远地区的小农对咖啡价格一无所知,辛苦种植的咖啡以十分低廉的价格被骗出售。如今,写有咖啡农业服务部电话的“雀巢名片”被散发到更多偏远的村落和田间,农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,不再容易被外界所诱惑和欺骗,与雀巢的关系也更稳定。

可以看到,现在云南的咖农们都相当“时髦”,他们学会了自己上网查询近期期货交易情况,决定何时出手。有的农户甚至采取分担销售的方法,尽力受益于波动的价格差。今天的交易价格让他满意,可能明天的价格会让他更开心。